第12章 司马昱!被赶鸭子上架的“佛系皇帝”,从备胎到背锅侠(5/6)
在这紧张的气氛中,司马昱突然灵机一动,想到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主意。他弱弱地开口说道:“要不……我们抓阄决定吧?”他原本希望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来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,让大家不要那么严肃。
小主,
然而,他万万没有想到,他的话音未落,桓温的眼线就像嗅到了猎物的猎犬一样,立刻跳了出来,声色俱厉地对他喊道:“陛下,这可是关乎国家大事,岂能如此儿戏!”
司马昱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得浑身一颤,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。他惊恐地看着桓温的眼线,完全失去了主张,只能赶紧改口说道:“听桓大人的!听桓大人的!”
更让他胆战心惊的是桓温时不时放出的“清君侧”威胁。每当桓温放出风声:“听说朝中有人想谋反?”司马昱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。他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一遍又一遍地写检讨信,信中言辞恳切,充满了卑微与恐惧:“桓大人明鉴,朕绝无二心!都是下面人瞎搞!”写完后,他还会附上大量的金银财宝,当作给桓温的“保护费”,希望能够平息桓温的怒火,保住自己的性命和皇位。
有一次,他实在是受不了这种压抑和恐惧的生活,对着心腹大臣痛哭流涕:“当初就不该接这烂摊子!还不如在王府种菊花!”大臣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,也忍不住跟着抹泪,提议道:“陛下,要不...咱们联合其他王爷反了桓温?”司马昱听了,慌忙捂住他的嘴,神色慌张地说道:“可别乱说!我还想多活几年呢!”在他心中,对桓温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,他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念头,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。
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,司马昱与曾经的好友王坦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王坦之是朝中的重要大臣,他对桓温的专权也深感不满。他多次劝说司马昱要振作起来,反抗桓温。然而,司马昱却因为害怕而犹豫不决。渐渐地,王坦之对司马昱感到失望,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出现了裂痕。司马昱看着昔日好友渐行渐远,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,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。
四、含恨而终的悲剧结局
咸安二年,司马昱终于被这无尽的折磨折腾垮了。他躺在病榻上,身体虚弱不堪,眼神黯淡无光。窗外的菊花依旧盛开,金黄灿烂,可他却再也没有了欣赏的心情。他想起当初在王府的悠闲日子,那时的他自由自在,与诗书玄学相伴,没有烦恼,没有恐惧。泪水不禁夺眶而出,打湿了枕巾。
桓温派人来探病,司马昱有气无力地说:“如果能还政于桓大人...就还了吧...”他的亲信在一旁哭着劝道:“陛下,您这是何苦?”司马昱惨笑一声,声音微弱地说道:“不还...我连全尸都保不住啊!”
临终前,他强撑着最后一丝力气,颤抖着写下遗诏:“少子可辅者辅之,如不可,君自取之。”这句话几乎是明着让桓温篡位。写完遗诏,他拉着太子司马曜的手,眼中满是愧疚和不舍,说道:“儿啊,爹对不起你...这江山...你守不住就别守了...”说完,他带着满心的不甘,缓缓闭上了眼睛,终年五十一岁。
司马昱的死,像一块扔进深潭的石头,只激起了小小的涟漪。桓温看着遗诏,冷笑一声:“这老东西,倒是识相。”而东晋的朝堂,依旧在权臣的阴影下暗潮涌动。这位从佛系王爷被迫成为悲剧皇帝的司马昱,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“人在家中坐,锅从天上来”。当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时,东晋的国运,也在权臣的操纵下,滑向了更深的黑暗。
在司马昱死后,他的后宫妃子们也都陷入了悲惨的境地。徐贵人因未能为皇家生下皇子,被赶出皇宫,从此流落民间,生活困苦。而李静则选择了削发为尼,在寺庙中度过余生,她每天诵经